郑先生说,他是开店的,有两部手机,一部给儿子玩玩,还有另一部拿来联系生意。
今年10月3日,郑先生见手机上有条买137元游戏币的交易记录,当时也没怎么在意。
10月7日,儿子小郑的号码被盗。郑先生用手机申请拿回儿子的号码,这才发现儿子有多次购买游戏币的记录。
他去银行一查,崩溃了,卡里十万元左右存款基本没了。拉出银行清单后,他发现,从今年7月13日至10月7日,儿子共花了101517元购买游戏币。其中,7月消费12693元,8月64697元。
阿拓承认了买游戏币的事,他哭着说自己错了。郑先生只能让孩子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玩手机游戏,在学校好好读书。
三个月花10万元,孩子是怎么做到的?
郑先生说,他和儿子有个共用的聊天号。平时,儿子跟同学之间网上联系,也会用这个号。
这个号绑定了郑先生的一张银行卡。郑先生说,儿子有时要给同学发红包,每次数额都是10元以下。他觉得,这算是孩子间的一种娱乐,就把支付的密码告诉了孩子。
这张银行卡里的钱,主要是用来给店里进香烟的。
“我去烟草公司进货,钱就从这张银行卡扣除。”郑先生说,卡里一般有10万元左右存款。
阿拓告诉父亲,他用这个手机玩上的网络游戏,一下子被迷住了。
“一开始只是玩一下,后来跟几个网上的朋友一起玩,人家嫌他装备太差,他就偷偷买游戏币换装备。”郑先生说,从支付记录上看,第一次阿拓只花了78元,后面数额越来越大,“7月下旬起,他每次购买游戏币都花4700多元,换来价值5000元的游戏币。”
这几天,郑先生一直在联系支付平台。
他说,孩子才11岁,属于未成年人,不知道网络游戏币和实际金钱的关联。他希望能将那些游戏装备退回去,希望平台退还部分费用。
客服人员说,已知晓郑先生的情况并上报公司,一旦有结果会与郑先生取得联系。
有律师表示,阿拓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只对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民事行为负责,比如独自买支铅笔、橡皮等小额交易行为。一次支付4700多元来购买游戏币,完全在他的行为能力之外,只有经过监护人的认可,交易才能生效,否则就是无效交易,相关方面应该退回相关费用。但是,郑先生得证明这些费用都是阿拓所为。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游的盛行,不少小朋友都沉迷其中,甚至充钱买游戏币,除了上面所说的男孩玩手游花掉10万外,还有一名5岁的儿童玩手游玩的入迷甚至不说话了。
贝贝今年5岁了,还只会含糊不清地说些简单的词语。“现在已经越来越好了,我们天天专门陪他,和他说话。”贝贝的奶奶说,年 轻人带孩子就是不行,天天就知道盯着手机 、iPad玩 ,也不管孩子,耳濡目染,孩子也跟着玩 。一开始并没有觉得怎么不妥,贝贝自己玩手机不哭不闹,夫妻俩也可以安静各玩各的。谁成想,时间一长贝贝一句话都不说,就对手机感兴趣,玩起来谁也不理。 后来贝贝家里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贝贝去看医生才发现孩子得了自闭症。
林女士的儿子小乐自从有了手机 ,很快就沉迷于上网,不是和同学聊天,就是打游戏,经常抱着手机不撒手,晚上熄灯后还在被窝偷偷玩,时常完不成作业,还影响了正常休息,成绩退步很大而且 视力下降。但林女士劝说阻止时却遭到儿子质问:“为啥不让我玩,你不也天天玩不停吗?刷朋友圈,淘宝。爸爸也用手机打游戏。”母子之间的冲突也不断升级, 周末下午,小乐谎称写作业,却一直在玩手机,怒不可遏的林女士一怒之下将价值两千多元的手机摔在地上。而她的举动也引发了儿子的强烈不满,与父母“冷战” 了一个多星期。
欢欢是2014年9月升入小学的,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让他很不适应,为此妈妈没少花心思。“上幼儿园时我没太管他,但上了小学不一样,我不是 希望他学习多少,但是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宋女士说,由于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她要陪着孩子一起适应。每天吃完晚饭后,她和儿子欢欢一起按照 计划来学习、休息和玩 ,该干什么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安排。其实,这样主要是为了能让儿子养成做事要专心、有毅力的习惯和品质。在陪伴过程中不要打扰孩子,可以看看课本,偷偷观察 孩子。以后随着孩子长大适应校园生活后会适当陪伴,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时不专注,干其他事情,会影响孩子。欢欢妈妈的做法是将电视关掉、手机调成振动或者无声,避免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