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著名的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入住养老院,此消息一出,引发广泛社会关注。据悉,钱理群先生早已卖掉住房于今年6月底入住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
昨天,钱理群教授(右三)在敬老活动现场谈笑风生。
在昨天的社区“重阳敬老”活动上,钱老首度回应为何入住养老院,他认为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住进养老社区后,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钱老表示,早在2014年他就有住养老院的想法,他跟老伴也慎重考虑过,住进养老院也是希望能借此避开很多琐事,专心进行写作。他们最终选择的这个养老社区,房间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为此,他和老伴卖掉了原来的房子。
钱老说,他的很多学生反对他卖房住养老院,但这只是他和老伴个人的选择,卖掉房子去“租房”养老,也是他能够承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我的想法。”
钱老说,以前他不怎么锻炼,搬到养老社区后开始锻炼了。现在只用做3件事儿就行了,第一是休养身体,第二是写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
让钱老非常满意的是,养老社区里吃饭很省事儿,到点儿就能吃饭,不用他和老伴操心。钱老说,自己是一个写作欲望非常强烈的人,搬入社区最大的好处是,社区为我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到这里来,我可以不用操心琐事、集中精力写作。”
钱老说,基于上述好处,他决心卖房入住养老社区,“我认为我是适合养老院生活的。”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居民,目前跟其他住户还没有特别多的交往。“我只是天天自己在这里写作,好多十年前想要写的东西,到这里就写出来了。”钱老说。
钱老同时透露,自己在养老社区早上7点就起床,每天要看5张报纸,上午10点多便开始专心写作,平均每天能写2000到3000字,但现在还没考虑发表,“以后有机会再说。”
钱理群被誉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了解钱理群先生。
钱理群资料
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以教授的正高级职称从北京大学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有以鲁迅和周作人为中心研究对象的专书著作和散文随笔多部。
人物简介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2002年退休后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
钱理群先生一直致力于传承北大真精神,深情地关注民族与人民的命运,积极开发现代中国优秀的精神思想资源,以自体生命与学术一体化的追求,回应大时代对于中国知识界的呼唤。
在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中,他名列首位。2008年,钱理群的长文“不能遗忘的思想”,以1980年北京大学学生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的活动为主线,评述了多位参与竞选者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改革方向等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
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六十八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京大学,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联结纽带则是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