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业内讨论的焦点集中放在竞价、降低门槛和转板三个核心要素上。虽然我们从三家交易所内部竞争关系上,可以大体判断转板制度落实多有不便,但连续竞价和适当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应该可以有变通的途径。
但随着今年3月行情的持续火爆,这些本来可以有的大餐却烟消云散,本来可以与创业板比肩的估值体系,也因为缺乏流动性保障的“高门槛”,将自己变得小众,不接地气。
其次,企业家的心态由发财梦变成守财梦。三板市场融资一度接近于疯狂,以中科招商为例,居然募集了整整90亿大洋之巨;而三板这一类注册制挂牌标准的市场里头,居然壳价值一路飙升,从小500万转会费到报2000万出让金,一定意义上折射资本黄牛对市场的认可程度。
我们的企业家群体好坏参差不齐,在强大财富效应刺激之下,干坏事的胆量要远远大于道德的约束。急功近利的短期基因瞬间引爆,有的没的全部拿出来忽悠,因为市场容量太小而资金又是大规模涌入,从而就形成了匪夷所思的击鼓传花。
劣质公司利用手里这个“电脑符号”,贪婪地吸走大量真金白银(14.84, 0.09, 0.61%),而留下的一地鸡毛无人打理,这也就是笔者反复呐喊,别拿纳斯达克来说事,我们差得远着呢。
随着行情戏剧性的变化,现在好企业开始了集体反思,继续呆在这里是否有必要,转板甚至申请主动退市已经成为部分公司董事长心中盘算的方向,而质地一般貌似圈钱无门的企业,已经开始纷纷打起退堂鼓,有与主办券商分手的,有与中介机构解约的,更有与原先准备补交的税金说拜拜,一副化缘不成变守财的架势。
不能只品“头道鲜”
再者,做市商的定位从流动性提供者,逐渐被解读为低买高卖的套利者。
目前诟病,或者说争议最大的或许就出在这个点上。从统计数据看,做市商拿票价格具有较好安全边际,二级市场转让价格往往运行在此之上。再加上每半个月拉一次股东名册,发现做市商有减持行为,更是被舆论千夫所指。
其实,个人认为这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券商自身考核的约束,由初期数量型向当前质量型转换,这就势必带来一部分标的存在减仓压力;二是企业管理层对公司发展速度的描绘与实际进展脱节,甚至大幅度低于原先设想目标。这也就导致做市商为了回避投资风险,而主动降低持仓。
此外,做市商看标的、拿标的时基本已经考虑到潜在风险,所以价格上基本包含了很高的风险对价,企业只要不是过度包装,基本是能符合做市商定价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