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引力波刷屏了,这么高大上的词语,简直不明觉厉,一起看看它什么。“高冷”的引力波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的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呢?
2010年,下岗工人郭英森在电视节目中提到“引力波”一词。
近日,有网友认为该节目嘉宾“欠郭英森一个道歉”;郭英森和他的“理论”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
5年前,初中毕业的下岗工人郭英森参加电视节目《非你莫属》,在阐释他“发现”的一种可以让汽车不要轮子,让人长生不老的理论时,提到了“引力波”一词,他的观点不仅没有得到认同,更遭到了嘲讽。然而,随着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标题《拱手相让的诺奖 下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无情打压》,并称“尊重知识何其难”,“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首都图书馆,对有着“诺贝尔哥”之称的郭英森进行了专访,试图走近这个身处舆论漩涡中的“民间科学家”。
痴迷物理 20多年前偶然看到“飞碟”
穿着一件普通蓝色外套,戴着眼镜,看上去有些书生气的郭英森出现在成都商报记者面前时,显得有些匆忙。他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却有条有理。
最近,一篇“5年前他节目中首提引力波遭嘲讽,如今他们欠他一个道歉”的文章在社交网络爆火。几天来,郭英森的手机每隔几分钟就会响起来,都是陌生的电话,有普通网友、媒体记者,也有想要来资助他继续研究的人。他并不希望别人捐钱给他个人,但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拿到经费。“如果国家科研经费申请开放给普通人就好了。”
原本是辽宁抚顺燃气公司管道工人的郭英森,只有初中文化。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1994年,郭英森说,他在抚顺偶然看到天空有“飞碟”出现。这激发了他浓重的好奇心。一开始是觉得好玩,而后演变成了一种痴迷,甚至成为郭英森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开始忘我地找各种物理书籍和资料,“研究飞碟”就逐渐从兴趣变成了追求。
“刚开始没考虑那么多,觉得走一步算一步,可是我慢慢发现我研究的东西能够成型,是自成一套体系的。”郭英森所说的“研究飞碟”的理论体系,指的是“用正负引力做飞行动力的超光速宇宙飞船”。
分享成果 两度投材料 但均被退回
1998年,郭英森把自己研究的理论及心得体会寄给了国防科技大学,他收到了一份署名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的手写信函,信函中祝贺他的新发现和新成果,材料也送到了相关专家处阅视,但学校不开设相关专业,因此他的材料被退回,建议他与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联系。
这份十多年前的信函,信纸已经很软略微发黄,可郭英森一直把它妥善地装在一份塑料袋里保管。在他看来,至少这是一个来自高校的正式认可。而资料遭退回,也只是因为“学校不开设相关专业”。
11年前,他还曾专程到北京,连续在北大、清华、中科院门口摆擂,希望和高校教授面对面交流,但最终无人问津,被人请走。当时,曾有媒体对他这次行为有过报道。
但郭英森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于自己研究的坚持,2006年,他再次将相关资料寄到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他再一次收到了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办公室的一份打印复函。复函中同样对郭英森提出的新的宇宙理论和技术方案表示祝贺,但同样委婉地提到,单位从事工作和宇宙飞船的研究制造有很大区别,无法满足他寻求合作的愿望,因此退回他的材料,建议他和其他单位联系。
“我这个成果,就是自成一套体系,我收到了回复,至少证明我不是胡说八道。”在郭英森看来,两次收到回信,都算是对自己研究的某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