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砒霜治疗白血病 真的能以毒攻毒?

  • 发表时间:2015-09-21 09:19 | 优美女人网(www.umelady.com) | 点击数:
  • 据报道,近日,因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5年度“求是奖”昨日(19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颁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杨振宁、孙家栋、施一公等学者为获奖者颁奖并致辞。

    张亭栋简介

    获本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张亭栋,1932年11月生于河北,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他从上世纪70年代基于中医药方开始探索研究,并于90年代与上海血液病学研究所等单位进一步开展研究,确认三氧化二砷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

    张亭栋亲自参与救治了1200余名白血病患者,研制出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临床治愈率达91%。

    张亭栋的发明在1990年代后推广全国,其后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今天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张亭栋的成就,是我国在单体化学药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认的屈指可数的成就之一。

    “求是奖”简介

    据悉,“求是奖”是香港求是基金会1994年创立的华人科学技术奖项,创始人为实业家查济民先生,多年来奖励与发掘了一批杰出科技人才。

    “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在连续三年空缺后,今年颁给厦门大学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研究团队。该团队1995年由夏宁邵教授创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应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制出重组类病毒颗粒(VLP)疫苗,开辟了疫苗研制的新途径。

    链接

    砒霜治疗白血病发展历程

    "灵丹妙药"来自民间偏方

    1950年,张亭栋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曾参加过西医学中医的训练班,从此以后便步入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之路。

    上世纪70年代初,黑龙江省林甸县民主公社出现了一大批癌症患者。省卫生厅派出哈医大一院的5人专家小组前往调研,致力于研究血液病的张亭栋是组长。在住院的食道癌、子宫癌、胃癌患者纷纷向省城专家诉说病情时,一位曾被医院"判死刑"的食道癌老人的述说引起了关注,他说,他的病好多了,不仅能喝水,一顿还能吃两个馒头。经检查,这位老人果然癌肿萎缩,食道不再堵塞。是什么带来的奇迹?原来,此地一位老中医有个秘方,就是用中药砒霜、轻粉、蟾蜍等毒物配制验方,治疗淋巴结核。起初,这位老中医是用药捻子,后来被一位下乡巡回医疗的药师改为针剂,这位药师还在老中医的指点下把药涂在自己母亲身上治好了她的皮肤癌。1973年1月,民主公社卫生院开始用它给病人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癌症,命名为"713"针剂。砒霜果真能治癌?经调查,大肠癌患者不便血了,宫颈癌患者的分泌物减少了,肝癌患者不疼了……于是,这个偏方被带回了哈医大一院,张亭栋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漫长的探索研究。

    一辈子潜心研究白血病治疗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张亭栋和他的同事们在哈尔滨对白血病的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同样研究该课题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教授和他的团队邀请张亭栋前往合作攻关。

    张亭栋等人发现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但其治病机理还难以表达清楚;而王振义等科学家发现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并使癌细胞凋亡,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砷剂对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等也显露出可喜疗效。 1996年12月,全美血液学大会在美国召开,张亭栋和时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陈竺受邀参加。陈竺发言时详细介绍了砷剂治疗复发的白血病症15例,其中14例获得完全缓解,当时,会场轰动了。1998年之后,国际医学界广为接受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具有治疗作用。

    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课题研究上,张亭栋探索了一辈子。目前,张亭栋和他的同事们开创的课题依然被哈医大一院的后继者们继续创新着。我国每年20多万支的生产量挽救了大量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武警总医院血液科博士金哈斯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砷剂是通过对人体基因甲基化模式的影响而治疗癌症或导致癌症的。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一种毒药,也是传统中药之一。20世纪 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应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治疗机理一直不太清楚。因砒霜有急性毒性作用,长期接触还有致癌、致畸作用,所以用它治疗白血病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国内很多学者对其治疗机理做了很多研究,但一直未能揭开这个谜。

    金哈斯在导师、著名血液病专家楼方定教授的指导下,通过3年多的研究发现,砷剂治疗癌症或导致癌症的机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砷剂通过部分或选择性抑制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的甲基转移酶,从而降低s-腺苷甲硫氨酸的利用率,使其浓度增高,未受抑制的甲基转移酶使DNA中的胞嘧啶发生超甲基化。如果癌基因发生超甲基化,会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如果抑癌基因发生超甲基化,则会导致癌症。其二,砷剂需要在肝脏内分解为一甲砷酸和二甲砷酸,其毒性才能被解除。这个过程需要消耗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引起细胞内缺甲基状态,使甲基化模式不稳定,导致去甲基化。这时,若抑癌基因过分表达,可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若癌基因过分表达,则可导致癌症。

    金哈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砷剂既能治疗癌症又能导致癌症的原理。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是砷剂治疗白血病机理研究方面的新突破,为今后研究如何在增强砷剂对癌症的治疗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其毒副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由来砒霜属传统中药的一种。据《本草纲目》记载,砒霜有剧毒。砒霜毒性之凶险世人皆知,被我国列入严格管理的36种毒性中药之一。正因如此,"砒霜能治白血病"才引发了大众太多的质疑。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应用砒霜等砷类药物以毒攻毒,治疗包括肿瘤在内的恶疾的记载。197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率先从中医验方中发现了砒霜的主要成分亚砷酸(即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王振义、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科学家,就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亚砷酸注射液能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使其走向程序化死亡"自杀"之路的作用机理,并在国际权威的《血液》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此项发现被认为"在国际血液学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临床用药多为针剂砷化合物目前所说的"砒霜治疗白血病"其实际应用中并非直接应用的是砒霜,而是以砒霜为原料制成的亚砷酸注射液,该药已于1999年下半年被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为二类新药。2000年9月下旬,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正式批准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因此,"砒霜治疗白血病"严格来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矿物药中的"砷化合物"可以治疗白血病。这个概念一定要澄清。我国用亚砷酸针剂治疗白血病已有十多年历史,虽有70%-80%的治愈率,但因药物具有肝、肾与心脏毒性等副作用,包括我国在内多数国家,很少用于一线治疗,一般只是在二线用药。砷剂主要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试用于对化疗耐药的其他类型的白血病。近年来,随着对砷剂研究的愈加深入,砷剂不再局限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对肝、肺、胰、胃、骨、淋巴等器官实体肿瘤的治疗中也正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开发口服制剂,运用到临床还在准备过程中有报道指出,香港已开发出口服砷制剂。直至1998年,哈尔滨和上海相继出现运用静脉注射亚砷酸以治疗急性粒性白血病的成功个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就已使用口服砷剂来治疗疾病。但随着其他新药物的出现,砷剂反而慢慢被取代、被遗忘了将近半个世纪。1998年起,香港重新开始研究口服砷剂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经过两年试验,2000年研究小组成功研发了安全的口服砷剂,并应用于白血病治疗研究中。与静脉注射相比,口服砷剂病人无需住院,剂量容易调整,毒性温和,可长年使用,而且价格低廉,可大量节省医疗开支。他们曾对56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复发患者使用口服砷剂治理,其中98%获得痊愈,由于可长期服用,患者五年存活率达70%,效果比化疗和骨髓移植好。用这种口服砷剂治疗时,给予病人的量约为200毫升,是两星期的剂量,不会引致中毒。成年人要一次喝1公升这种制剂才会中毒。但有关研究人员仍强调,这种制剂"运用到临床还在准备过程中",他们认为未来口服砷剂将有可能代替静脉注射砷剂。另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一些大的肿瘤专科医院也已开发出医院内口服砷剂。

    ■患者决不能自购砒霜口服治病专家提醒,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目前所应用的注射砷剂和口服砷剂都是经过科学提炼的,老百姓千万不能私自购买砒霜自行治疗白血病或其他癌症。因为砒霜剧毒,服用剂量很难掌握,私自服用有生命危险。如果真的需要,也必须在肿瘤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特别是白血病治疗中使用多少砒霜,用药时间多长为宜,都需要专科医生科学地指导和监护,白血病患者千万不要擅自服

分享到:
  • 上一篇:古董月饼十年未坏 专家:防腐剂放太多 下一篇:男子假装门环吓推销员 网友:真要被吓尿了
  • 相关 最新热点 资讯
    时尚潮流
    • 爱美
    • 健康
    • 服饰
    • 发型
    Copyrights © 2011 - 2020 优美女人网 UMELADY.COM All Right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