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史前石城墙 或含宗教密义?

  • 发表时间:2015-09-29 12:21 | 优美女人网(www.umelady.com) | 点击数:
  •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遗址——神木石峁遗址墙体发现众多“石雕人面像”,初步证实古城曾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石雕人面像深目高鼻表情沉静

    主持石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介绍说,在2011年至2015年的考古发掘中,石峁考古队在石峁外城东门的门址里发现过一些石雕头像的残块。而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则是2015年7月,考古人员在外城墙一处马面旁坍塌的筑石中意外发现一块完整的石雕人面像。

    记者看到,这一石雕人面像高二十多厘米,宽十几厘米,深目高鼻,表情沉静,面部轮廓成几乎标准的椭圆形,从底料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雕刻得栩栩如生。

    “此前民间收藏的二十多件石雕人面像,据传都是发现于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为此,我们近年来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虽然没有发现类似的石雕人面像,但2015年却幸运地发现了石墙上装饰着‘另类’的石雕人面像,即用雕刻出的一双眼睛来象征人面的存在。”孙周勇说。

    记者在“皇城台”的一道护坡石墙上看到,三块菱形的石头大小基本一样,都是通过浮雕眼框来表现眼睛。从布局上看,两只眼睛的中间只隔一块石头,构成一个“别样的”石雕人面像;第三只眼睛则因其对称地方被破坏,永远失去了组成一双眼睛的可能,但仍然犹如“神的眼睛”般守护着古城。

    “皇城台”错落有致如金字塔

    经考古调查与勘探,专家发现,石峁城址是以“皇城台”为中心套合着内城和外城。“皇城台”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8万平方米的台顶分布着成组的宫殿、池苑等建筑。其周边堑山砌筑着坚固雄厚的护坡石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达70米的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犹如巍峨的阶梯式金字塔。

    孙周勇表示,从2015年最新考古调查来看,“皇城台”是以石头做护墙,由错落有致的一个个护坡构成的形象,犹如一个金字塔。目前,考古队发现大概有九级石墙护坡、护墙,如此以来就存在一个至少九级的成叠状的护坡护墙将皇城台紧紧包围起来,“其复杂程度和建筑难度真是难以想象”。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在“皇城台”的台顶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此处还存在着壁画、鳄鱼骨板、鸵鸟蛋壳等珍贵文物。

    “装饰”墙体意在产生威慑感

    孙周勇说,最重要的是石雕人头像和菱形眼睛装饰的大量发现,说明石峁存在一个掌握宗教权的巫觋阶层。他们通过对城址墙体的“装饰”,不仅使这个墙体得到美观,而且产生一种威慑感,使其它地方服从自己的信仰中心地位。

    当然,在普遍信仰宗教的史前时代,为增强某一城址的宗教感或神秘感而布置的“装饰”,不仅仅限于石雕人头像。在石峁遗址,专家还发现了“墙内藏玉”和在墙基、城门附近埋人骨等现象,都是在处心积虑地以“通灵”方式祈求石峁城址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保佑。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说,长期以来,人们谈起雕塑艺术往往“言必称希腊”。但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地区存在着修建石城的传统,层级式存在的中小石城或许会“自然促生”出某些被赋予宗教重要性的城址。它既能防御外敌、减少未知的恐惧,又能以“石雕人面像”给予人以超自然的信念。

    相关阅读:

    石峁(mǎo)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具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也有专家提出了质疑但是随即著名史前考古学家沈长云先生的反驳;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分享到:
  • 上一篇:换头术真的靠谱吗?揭露换头术所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男女在罗马喷泉景点裸身嬉戏 或面临三年监禁
  • 相关 最新热点 资讯
    时尚潮流
    • 爱美
    • 健康
    • 服饰
    • 发型
    Copyrights © 2011 - 2020 优美女人网 UMELADY.COM All Right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