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豆腐
“鱼头豆腐”相传为清乾隆皇帝“御封珍馐”:一天乾隆皇帝微服游吴山,突遇暴雨,挨饿半日,下山后人一小饭铺求食。当时菜已售完,主人只得将吃剩的半只鱼头凑上块豆腐同烧,勉强成碗。谁知乾隆是头遭儿挨饿,狼吞虎咽,饱吃一顿,只觉胜过御膳宫宴,回京后常要御厨烧鱼头豆腐,但总感到不及杭州那一餐味美。后来乾隆再次来杭就重赏御封,并题“皇饭儿”三字。从此,小店生意兴隆,扩大店面,取名“王润兴”。“鱼头豆腐”,经济实惠,烧制简便,至今已成为杭州家庭日常食用佳肴。
吴山酥油饼
吴山酥油饼是杭州传统名点,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号称“吴山第一点”。吴山酥油饼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源于宋初问世的名点“大救驾”,后南宋迁都杭州,世人为借故讽政,便仿制“大救驾”,希望南宋朝廷记住开国的艰难,不要丧权辱国。此点以吴山所制最为有名,故得“吴山酥油饼”的美名。二说起名于北宋苏东坡。当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州,一天公余兴浓,身披蓑衣,脚着芒履,冒雨游吴山,见众人争购油饼,也买几只,解下酒葫芦,坐在野花丛中,品尝起来。觉得此饼香脆松口,味道特佳。问店家有何美名?店家回答:“山野小吃,无什么美名”。苏东坡细观此饼,一层层、一丝丝,像身上蓑衣一样,便随口说道:“好,既无雅名,就叫它蓑衣饼吧!”因为,苏东坡为此饼取名,从此,吴山“蓑衣饼”,生意兴隆,声名远扬。因为,“蓑衣饼”与“酥油饼”,字音相谐,又加此饼本身又油又酥,后来就改称为“酥油饼”。
桂花鲜栗羹
“桂花鲜栗羹”,是一道有浓厚杭州地方特色的时令名点。相传,唐明皇时,有一个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晶亮。月中嫦娥见到杭州西湖的迷人景色,禁不住翩翩起舞,震得月中“天香桂子落纷纷”。半夜时分,杭州灵隐寺的德明和尚正在积善厨中烧栗子粥,见有无数芳香扑鼻的小颗粒飘落粥中。清晨,众僧吃了这种粥,都说特别好吃。德明师父便把散落在寺院中的桂子拾起来种在对面山上。第二年中秋节就成树开花了。这座山就叫“月桂峰”。从此,桂花在杭州西湖落户繁殖。而桂花栗子羹粥,经不断改进,配以著名的西湖藕粉,便成了现在的“桂花鲜栗羹”。
油炸桧
油炸桧是杭州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民间传说:南宋年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于风波亭后,杭州百姓个个愤恨不平。那时,在秦桧每天上朝经过的望仙桥畔有家油煎饼小店,一天,店主王二又见秦桧坐轿而来,他随手抓起两个面疙瘩,捏成两个形似秦桧夫妇的面人,背对背地粘在一起,丢进滚油锅去炸。一面炸,一面高喊:“大家来看‘油炸桧’罗!”消息传开,人人赶来观看,还都想吃一吃“油炸桧”。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是为了解解恨,但一吃味道不错,吃的人越来越多。从此,“油炸桧”便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大众食品。后来为了方便,“油炸桧”不做成人形,而用两根面条一绞,人油锅一炸而成,俗称“油条”。
炸响铃
色泽黄亮,形如马铃,松脆爽口。食用时辅以甜酱、花椒盐,花椒盐,味道更佳,是下酒的好菜。从前这个菜不是现在的形状,也不叫“响铃”。据说一次有位英雄专点此菜佐酒,不巧店里的豆腐皮正好用完了。英雄不愿败兴,听说豆腐皮在富阳泗乡定制,即上马扬鞭,取回了豆腐皮。店主深为感动,为他精心烹制,并特意做成马铃形状。从此,“炸响铃”就流传开了。
西施舌
西施舌,又叫“兰花舌”,是杭州传统的风味小吃。这个小吃所以称为“西施舌”或“兰花舌”,就是因为它形如舌头,清香甜润,使人联想到西施的娇美和兰花的馨香。“西施舌”先用水磨粉作成皮子,裹入枣泥、白糖、板油、核桃肉、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红瓜、糖桂花、瓜子等馅料,放入舌形模具揿压成形。不论汤煮或油炸,都美味可口。
幸福双
幸福双,是杭州家喻户晓的传统名点。由杭州著名老店知味馆创制,系一种油包类点心。“幸福双”的豆沙馅,采用赤豆制成,用赤豆假借“红豆”,取“红豆生南国,粒粒皆相思”的诗意。馅中配有“百果”。一般都是配对供应,象征未来幸福成双的美好意愿。
猫耳朵
猫耳朵是著名的杭州传统小吃。它是用拇指捏成一只只类似猫耳朵形状的“麦疙瘩”,故名。“猫耳朵”,本是清官的御膳小吃。70多年前,杭州知味馆的点心师傅,仿照御膳制法,精选杭州地方出产的各种名贵配料,调制而成佳味。风味别致,十分清口开胃。
清蒸鲥鱼
鲥鱼为江海回游的名贵鱼。明、清时,钱塘江至富春江水域春夏之交第一批捕得的鲥鱼,必须先送官府,始准继续捕捉,民间也有以鲥鱼上江早,作为丰年的征兆。相传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到富春江寻访隐居江边的严子陵时,曾品尝鲥鱼,称赞此鱼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