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端午节了,又是可以品尝美味的粽子了。每年农历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近几年因为南北粽子的馅料不同,广大网友在网上掀起一场场论战。
从馅料看,南北风味不同。北方多包小枣,例如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小小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小小的粽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与粽子相关的古籍记载,见识一下粽子的前世今生。
粽子跟屈原没关系?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可见粽子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楚国诗人屈原。
《齐民要术》里会有专门一节讲解粽子的做法,可见端午节在历史上悠久的重要地位,也足以见出粽子一向都是多么让大家重视的美食。
书里的这一节叫“糉yè(米壹)法”,其实介绍了三种粽子类食品:
第一种是当时人观念中真正意义上的“糉(即粽字的古体字)”,它的主料是黍米。黍今天叫做黄米,有粘性,口感润糯,是做糕点的优选材料。